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省政府信息详细
省政府信息

以“成都范式”引领健康城市发展——专访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乾

发布时间:2023-06-29 13:37 本文来源: 宣传统战部

特约记者|李璐瑶

自1993年获评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以来,成都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持续增进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现如今已打造出了具有“天府之国”成都范式的健康中国建设新标杆。成都市始终坚定不移的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健康中国建设各项指标上均取得了优秀成果,健康中国建设的成都范式有哪些经验?成都市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示范城市有哪些布局和展望?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乾。

《健康中国观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健康城市被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在全国范围内卫生城市正在逐步升级为健康城市。请您谈谈成都市在卫生城市升级为健康城市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发力点?

王乾:成都拥有光荣的爱国卫生传统,1993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通过开展卫生城市创建,全市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基于良好的创建基础,成都市在2016年被全国爱卫办确定为首批38个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自此拉开健康城市建设序幕。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统筹推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切实探索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的实践路径,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市民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22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2.88%,国际通行的衡量全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1.76岁,2022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87‰和3.19/10万。

为了打造系统化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公园城市核心内涵,进一步强化公园城市的健康表达。一是促进健康城市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有机融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创新把健康成都专题培训纳入到市委和区(市)县党校培训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牢固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服务、大共享”理念,进而推动将健康融入城市远景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市委“三个做优做强”城市发展战略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发展定位,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打造“绿道+体育”融合发展的公园城市健身新场景,2022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2平方米;成都65%的区(市)县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3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消除了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质断面。二是以强化“三医联动”系统集成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切实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2020年,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在全国110个监测城市中位列第一。2022年,全市三甲医院达56家,三级医疗机构达122家;全市3044个村(社区)100%完成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组建,完善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在企业试点首席健康官制度,强化企业健康管理,在2022年4月的本土疫情防控工作的楼宇封控、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和风险人员锁定管控等环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都“首席健康官”案例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作专刊收录;在全国率先推出长期照护保险,妥善解决失能半失能人员生活照料问题,据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长护险实施至少降低失能人员家庭照料经济负担44.31%,生存时间较未享受人群增加2.08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康副校长”工作机制,实现全市4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健康副校长全覆盖,创造性地解决了部分学校校医缺乏的矛盾;为全市适龄在校女生普遍接种HPV疫苗,截至2022年累计接种人数超过11万。三是通过建设万千健康细胞锚固公园城市健康发展本底,从下到上汇聚健康细胞。将健康建设任务直接落实到社区、家庭等社会基础单位,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健康理念进家庭、进单位,形成聚集多个健康家庭和单位的健康社区,在健康社区基础上推动健康街道(镇)建设,营造区(市)县的整体健康氛围,最终全面推动健康城市建设。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健康街道(镇)145个,健康社区(村)515个,健康单位901个,健康家庭近万个。

《健康中国观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筑牢织密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是当前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课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成都市在强基层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乾:强基层方面,成都市主要有以下两点做法:

一是夯实基础,优化布局,建强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纳入公益性体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2833个,实现了基本医疗需求全覆盖,构建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十三五”期间,市、县两级共投入29.95亿元,完成了35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383家机构诊疗设备提档升级和2063家村卫生室公有化标准化建设。全市建成21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承担县域片区基层医疗救治中心、医疗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五大功能。

二是医防融合,创新赋能,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创新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通过基层二级评审后,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按同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标准执行,拓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内容和项目,调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提高了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创新开展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微网实格”,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的总体要求,将全市3039支家庭医生团队融入12.6万个微网格,借力14.5万名微网格员,充分发挥微网格员健康知识“宣传员”、健康入户“领路员”、健康服务“联络员”作用。依托成都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全市基层机构居民建档、特殊人群健康管理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日常考核,有效推动全市项目数据深度治理,档案规范性显著提升。

《健康中国观察》: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自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实施以来,为保障成都市人民健康,健康成都行动有哪些特色?

王乾:在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四川行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结合地方实际,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健康成都行动的实施意见》,在国家15个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社区建设行动、中医“治未病”行动等6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项行动,同时积极探索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与健康成都行动协同推进,下面主要分享三方面工作:

一是宫颈癌综合防治推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2021年,成都市成功申报成为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以宫颈癌防控为切入点,将健康城市建设与妇幼健康促进、癌症防治行动相结合,重点探索条块结合、防治结合、群体个人结合的服务模式。建立起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群联动的癌症防控试点工作机制,教育、财政、妇联、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密切配合推动,有效提升了市民癌症防治相关知识知晓度。该项工作也获得了全国爱卫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的通报表扬。

二是“首席健康官制度”推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成都高新区先行先试探索企业“首席健康官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探索构建企业主体、楼宇(运营)、行业监管、社区属地“点-线-面”联动的健康工作体系,健全政府、社会、单位、个人协力推进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的工作格局,实现了我市在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能建设上的新突破,打通了健康管理从社区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发挥“社区健康联络员-行业健康管理专班-企业健康官”跟踪对接模式作用,精准反馈企业健康需求,推动大健康产业资源对接,如链接华西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资源,开展适用于企业健康管理的专题培训;链接京东方推出首席健康官特训营,为首席健康官提供实用的健康课程;链接第一健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推广设立楼宇健康驿站,加快楼宇入驻企业覆盖。

三是“健康细胞”推进健康社区建设行动。健康社区建设是将健康促进理念与健康城市建设经验在社区共同呈现的最佳模式。成都市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多元治理体系建设,将健康理念全面融入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具有鲜明的成都特色。编制出台了有明确退出机制和地方特色的《成都市健康社区建设指导方案》及评分标准,用大量健康社区堆积出公园城市的健康蓝图。

《健康中国观察》: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赋予新的任务使命,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2023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成都市就健康成都建设有哪些布局和展望?

王乾: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四五”时期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将“提供更加优良的健康服务”明确为健康成都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23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高位统筹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围绕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优化健康服务四大方面,持续深入实施健康成都行动。依托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打造健康教育、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场所(基地)。以“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筑牢健康城市微观基础。

二是立足扩优强基补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我们将全力推动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尽快实现“三甲医院”对区(市)县全覆盖;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实现中心街道(乡镇)全覆盖。支持部、省、市级医院协同发展,在中心城区打造国家级品牌医院集群;鼓励部、省、市级综合实力较强医院前往开办分院,提升城市新区未来人口发展综合承载能力;支持郊区新城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康养产业体系,带动发展健康服务业新型业态。

三是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我们将着力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完善“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立足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重大疫情防控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搭建疾控人才培养梯队。以信息技术和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为支撑,打造全市统一的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四是建立完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积极支持部、省、市级医院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国家医学高峰;支持各级各类医院争创国家、省级重点医学专科,引领辐射带动建设成都片区医学高原;鼓励市级公立医院按照网格化布局牵头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域医学高地;鼓励社会办医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推动省、市级中医医院高水平建设,实现县级中医医院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和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支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创建中西医协同“旗舰”单位、科室。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的优质中医药森林康养、文旅品牌,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成都模式”。大力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进一步提升市民就医便捷度。

来源:《健康中国观察》2023年6月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以“成都范式”引领健康城市发展——专访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乾